2022(第十三屆)
中國鋼鐵發展論壇
“雙碳”背景下
中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會 場丨2022(第十三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
2022年4月23日,由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和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共同主辦、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2022(第十三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會議形式成功召開。本屆論壇以“雙碳”背景下中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之路為主題。
論壇 · 致辭
胡文瑞丨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文瑞代表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對本屆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參加論壇的領導和嘉賓表示熱烈歡迎。
胡文瑞主任表示,2021年,我國鋼鐵行業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鞏固鋼鐵去產能成果,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積極應對國內外需求形勢變化,積極保供穩價,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行業總體運行態勢良好,行業效益創歷史最高,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這主要得益于國家宏觀政策調節更加有力,得益于粗鋼產量調控更加有力,得益于對規范鐵礦石信息發布措施更加有力,得益于鋼鐵企業轉型升級更加有力。
胡文瑞主任指出,2022年是我國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國鋼鐵行業要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苦練內功、主動作為,將鋼鐵強國夢主動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向新臺階。
何文波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何文波感謝大家對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并對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即將迎來建院50周年表示熱烈的祝賀。
何文波書記指出,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鋼鐵工業轉型發展的核心命題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鋼鐵行業“雙碳”目標的實現,要有理性、客觀、清醒的認識。我國鋼鐵工業實現碳中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根據不同階段國民經濟及鋼鐵工業自身發展客觀需要,綜合技術發展狀況,科學統籌謀劃,分階段、分步驟,合理有序推進系統能效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流程優化創新、冶煉工藝突破、產品迭代升級、捕集封存利用六條低碳技術路線的研發與應用,做到技術發展有的放矢、階段目標明確可行,這將是一個與時俱進、動態調整的過程。
何文波書記強調,我國鋼鐵行業走向碳達峰、碳中和,根本的解決途徑在于低碳技術進步,核心是技術創新、技術突破和技術推廣。鋼協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組織編制了《中國鋼鐵工業低碳發展技術路線圖》和《中國鋼鐵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愿景規劃》,將為鋼鐵企業貫徹落實中央和部委低碳轉型要求提供重要指引。
特邀 · 報告
楊偉民丨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在主題報告《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中,首先介紹了“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命題的提出背景和重要意義,指出目前我國發展已經進入多目標階段,實現不同目標的措施是不一樣的;而且國民經濟是一個非常復雜、相互關聯的系統,系統中每個變量的變化都會給整個國民經濟平衡帶來影響,如果只顧一點不顧其余,就可能會打破宏觀經濟的均衡。因此,我國鋼鐵行業減碳不能僅從行業自身出發,而應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要把握好多重目標的平衡。
楊偉民副主任分析稱,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應把握好三個原則:
一是把握目標之間的層級。目標是多元的,但目標之間有層級。其他目標要服從高質量發展目標。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在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過程中,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必須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把握目標之間的先后。不同目標之間存在先后順序。減碳是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而不是限制發展本身。減碳必須建立在發展的基礎上,不能因減碳而削弱國家生產力。所以,研究和推動“雙碳”工作不能就碳論碳,必須注重減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也不能顛倒順序、顛倒因果。
三是把握目標之間的長短。要分清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碳達峰、碳中和是長遠目標,需要長期努力、久久為功,短期不能夠過度用力。有些長期規劃的目標不適合作為短期的計劃或是政績考核。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能耗強度目標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并留有適當彈性,也明確要求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先立后破、穩扎穩打。
殷瑞鈺丨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在會上作了題為《鋼鐵行業低碳發展路線討論》的精彩報告。
殷瑞鈺院士表示,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作為工業重點領域,鋼鐵行業是能源消費大戶,同時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領域。單靠鋼鐵行業自身,要實現碳中和是有難度的,但如果考慮全社會的協同,則鋼鐵行業未來是有可能趨近碳中和的。
殷瑞鈺院士指出,對鋼鐵工業而言,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總量性、強度性、結構性的命題,是有時限性的戰略性的大命題。初步判斷,我國鋼鐵行業已接近進入碳排放峰值平臺期,越早實現碳達峰,越有利于后續的脫碳化進程和碳中和的實現,要鼓勵有條件的鋼鐵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落實“雙碳”目標,粗鋼產出總量控制與流程結構調整是兩大重要抓手,關鍵共性技術突破是重要支撐。長遠來看,在逐步適應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未來鋼鐵行業的生產制造流程將趨向為三大類,即高爐-轉爐長流程、全廢鋼電爐流程和氫還原-電爐流程,并由此派生出不同模式的鋼廠。對于一些長流程的鋼鐵聯合企業,還有可能與建材、化工、電力等企業共同形成工業生態園區,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李 高丨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題為《鋼鐵行業低碳轉型政策導向》的報告中表示,我國“3060”目標是黨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推進“雙碳”目標過程中,需要堅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不僅對我國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而且為鋼鐵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加快優化升級、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
李高司長指出,面對國際形勢要求和國內目標任務,綠色低碳是我國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出路,綠色應當成為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低碳是鋼鐵行業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產業和碳減排重點領域,我國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對自身發展、對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均具有重要作用。推動我國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需要做好統籌、多措并舉,應著力部署四方面工作:一是合理控制粗鋼產量,加快結構調整;二是大力推進鋼鐵行業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創新;三是抓緊認真做好參加全國碳市場的相關準備工作;四是做好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有關工作。
陳克龍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陳克龍在題為《堅定信心 攻堅克難 加快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報告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鋼鐵工業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以去產能、控規模為基礎,統籌推進技術創新、綠色轉型、智能制造、兼并重組,行業的發展生態、質量和效益得到明顯改善,邁上了新的發展階段,現已成為我國技術含量最高、競爭力最強的產業之一??傮w來看,我國鋼鐵行業發展已經進入由規模效益向質量效益轉變的加速演進期,處于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階段,并呈現出四大特點:一是規模優勢持續保持;二是產品品種更加豐富;三是綠色智能水平加速提升;四是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陳克龍司長指出,《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印發,為“十四五”推進我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實施路徑、繪制了發展藍圖。我國鋼鐵行業應攜手共進、形成合力,在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中把握好五方面重點任務:一是牢牢把握鋼鐵行業的核心使命;二是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三是嚴格規范開展產能置換工作;四是著力推動鋼鐵工業穩定增長;五是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特別是在“雙碳”目標約束下,我國鋼鐵行業低碳發展應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結合行業發展實際,正確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先立后破;要積極作貢獻、努力率先,但也不能搶跑,應依靠技術創新、減量發展“雙輪驅動”,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馬 銳丨應急管理部安全生產執法和工貿安全監督管理局局長
應急管理部安全生產執法和工貿安全監督管理局局長馬銳基于高質量發展對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新要求,分享了題為《以高質量安全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報告。
馬銳局長表示,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安全生產的角度來講,在這個時期要堅持底線思維,防范化解各種重大風險特別是系統性風險。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基礎,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因此,企業要更好統籌安全與發展,牢牢守住安全底線,創造具有一流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馬銳局長指出,企業在統籌推進安全生產與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應深刻把握安全生產長期性、系統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屬性特點,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應樹立先進的安全管理理念,認識到安全不僅是投入,更是投資,安全管理是企業的競爭力;應完善自主安全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做好風險管控,并注重提高員工素質。對于具體措施,建議重點推進四方面工作:一是自主創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安全管理體系;二是準確把握安全管理體系的重要要素,采用以風險辨識管控為主的體系化管理以及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機制;三是重視各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四是應用推廣執法+服務+專家“三位一體”執法模式。
夏 農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司一級巡視員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夏農在題為《穩中求進 扎實工作 推動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報告中介紹稱,今年一季度我國鋼鐵行業運行呈現出粗鋼產量同比下降、鋼材出口同比下降、鋼材庫存基本穩定、國產礦產量保持增長、進口鐵礦量跌價漲、行業效益保持較好水平、兼并重組態勢良好的主要特點。自去年以來,針對我國鋼鐵行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及時出臺相應政策措施,對確保全行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夏農一級巡視員指出,加快推動我國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一以貫之地持續深化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以貫之地堅決落實鋼鐵行業各項政策措施,一以貫之地嚴禁鋼鐵新增產能、鞏固提升去產能成果;要進一步優化結構、支持創新、鼓勵兼并重組,進一步推動鋼鐵行業加強環保、降低能耗、提升綠色低碳水平,進一步維護供需平衡、促進鋼鐵行業平穩運行。
楊正位丨商務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商務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楊正位就《高水平開放與新發展格局》作主題報告,表示近年來我國開放大國地位日益鞏固,第一制造大國地位更加鞏固,我國鋼鐵行業為中國及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楊正位主任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格局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內外循環相互促進,應正確認識新格局下外需與外循環作用。新格局下,我國高水平開放具有四大優勢: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科技創新的潛在優勢,中國強大的制度優勢。立足全球化時代,我們應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構建新格局,推動深層次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市場相通、產業相融、創新相促、規則相聯,在更高開放水平上形成良性循環,這也將為我國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主題 · 報告
胡雄光丨首鋼集團副總經理
芮義斌丨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能源環??偙O
李國忠丨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王學柱丨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周志東丨四川冶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馮夏宗丨上海期貨交易所商品一部資深經理
丁立國丨全聯冶金商會會長、德龍集團董事長
李新創丨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首鋼集團副總經理胡雄光、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能源環??偙O芮義斌、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國忠、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學柱、四川冶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志東,分別圍繞首鋼集團綠色發展的實踐與展望、踐行綠色低碳發展 共創鋼鐵美好未來、深耕特鋼領域 助力制造強國、新興鑄管 管通四海 為人民健康引水、努力創建全國綠色低碳全廢鋼短流程電爐鋼示范企業等精彩內容,分享了鋼鐵企業高質量發展實踐經驗。
上海期貨交易所商品一部資深經理馮夏宗,全聯冶金商會會長、德龍集團董事長丁立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新創,分別針對鋼材期貨的優化與創新、擁抱新變局 再塑競爭力 推進民營鋼鐵高質量發展、中國鋼鐵工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路徑等高質量發展策略作主題報告。
與會 · 嘉賓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永福、院士毛新平、院士黃維和,中國工程院三局局長高戰軍,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辦公室副主任常軍乾,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前主席、星閃聯盟理事長張曉剛,世界鋼鐵協會副總干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鐘紹良,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鄭安陽等領導蒞臨論壇現場指導。
本屆論壇歷時8個小時,來自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廣大鋼鐵企業以及上下游企業、技術供應商、金融機構等相關機構的領導、專家和代表,聚焦一系列關乎我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熱點議題,共商戰略方向和實施路徑,共享實踐經驗和成功做法;并通過形勢剖析、政策解讀、策略建議、經驗分享等精彩內容和豐富形式,累計吸引3.1萬余人次進入直播間觀看參會、參與討論和互動留言。
本屆論壇的召開,為我國鋼鐵行業共建高質量發展之路搭建了良好交流合作平臺,對鋼鐵企業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論壇 · 主持
范鐵軍丨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
姜曉東丨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范鐵軍、副院長姜曉東,分別主持上午會議和下午會議。
論壇 · 支持
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為本屆論壇VIP贊助單位,中國冶金規劃網為本屆論壇提供網絡支持。
人民網、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總臺央廣經濟之聲、中新社、人民政協報、中國日報、中國網、工人日報、科技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工業報、中國證券報、中國經濟導報、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華夏時報、中國冶金報、中國能源報、中國環境報、中國礦業報、中國科學報、中國電力報、現代物流報、經濟觀察報、財新傳媒、新浪財經、一點資訊、中國國情國力、中國報道、發展觀察期刊、環境保護,以及路透社、韓國KBS電視臺、高棉日報等近40家國內外媒體,對本屆論壇給予廣泛關注和報道。